户外常识 分类>>
这场大讨论聚焦“电动自行车安全”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这场大讨论聚焦“电动自行车安全”这些经验值得借鉴近期,上海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治理攻坚行动,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上海市民身边的热门线日,“大城小事”(第一期)——电动自行车安全专题建议征询活动在普陀区宜川路街道1690党群服务中心举办,这也标志着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大城小事”专项工作正式启动。
现场,社区居民、物业、居民区、外卖骑手、平台企业、社会组织代表、街道代表,相关市、区级职能部门、法律人士等100人,各抒己见,提出问题,也提供了经验。
作为上海市内环内最大的居民小区,普陀区中远两湾城内居民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近万余辆。然而,电动自行车随意乱停放、飞线充电、电瓶入户等一度成为小区环境整治“老大难”。
为什么不把电动自行车停到地下停车库?居民吐槽:“停车库坡道太陡了,骑上骑下有危险,推上推下又推不动。地下室没信号,扫个码半天也刷新不了。”
“坡道改造工程的关键是维修资金的使用问题,获得居民认可是关键。”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恽梅,介绍了探索经验:“一方面,我们探索通过小型业主会,完成地下停车坡道改造;另一方面,中远两湾城与上海联通西区分公司和万科物业开展联建共建,完成了非机动车库的信号覆盖,还安装了悬挂式灭火器,让居民扫码付费充电不再是难题。居民停车率一下子提高了。”
“用充电桩是比在家充电安全,但是费用还是有点贵。”在曹杨新村街道幸福饭堂工作的张师傅说,“一般要充电的时候还有30%电量,差不多五个小时充满。按照现在1元充4小时的收费标准,交1元不够充,交2元又不太划算。”
“我们从引入先进科技优化电动自行车充电设备入手,打造‘3分钟安全充电服务圈’。”曹杨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为缓解居民“充电焦虑”,曹杨新村街道联合“安馨电”品牌,在普陀区率先试点“光储充”一体化充电车棚建设。
通过“光能转化-电能储存-充电供给”模式,向居民提供更加惠民的“1元钱充电6小时”服务,运用“价格杠杆”效应引导居民安全充电行为。接下来,曹杨新村街道将继续从“源头增量”出发,合理规划辖区充电桩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居民区和主干道沿线充电桩建设力度。
不过,现场还有社区居民关心:“如果我的电动自行车在集中充电场所起火了天博TB,我在家根本不知道,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长寿路街道已同“壁虎充电”合作增设一批高科技智能充电桩,成功对接2万个充电接口,基本实现了区域内全覆盖。
长寿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批充电桩扫码使用期间,能监测因充电异常引起的问题并将报警信息及时反馈到当事人的手机上。除了后台运营商,街道城运中心也能实时对接数据,双方同时检测,确保将充电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居民何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之前我不小心让电瓶车过载充电了,后台立刻自动断电,确保安全。我的手机上也同时显示了相关信息。这个高科技就像上了一道保险!”
奉贤区奉浦街道相关负责人也在现场介绍,为了帮助市民解决电瓶充电安全问题,奉浦街道在汲取充电桩、换电柜等经验基础上,推出了2.0版本的“人人共享换电”创新模式,联合上海电信、哈啰出行推出了一体化便民换电套餐,以“换电”替代“充电”,在减少电动自行车充电过程中潜在危险的同时,大幅度降低市民租换电成本,实现居民出行无负担。
“如果有居民要把电瓶拿回家充电,电梯里的人能不能制止他或者拒绝让他搭乘电梯?”一位居民提出了大部分居民的疑虑,“小区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屡禁不止,我觉得是没有达成共识,缺少一个正式的、成文的、大家认可的规定。”
“在开展电动自行车安全使用综合治理过程中,运用小区业主规约对业主行为进行约束以及对违约行为进行制止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上海青创社会服务中心陆力仁说。
去年6月,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和普陀区法院的指导下,普陀区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试点成立了“居委法苑”,通过法官下沉社区的方式,力争将矛盾化解在一线。
普陀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副庭长罗珏卿介绍,在前期破解“僵尸车”难题的成功基础上,宜川路街道在法院、派出所、交管部门协同下,正在拟写《非机动车管理指引》,从而建立“一个正式的、成文的、大家认可的”的电动自行车管理模式。
最近,针对电动自行车火灾频发、违法违规停放充电等问题,普陀区委社会工作部还积极行动、创新模式,联合社区“第二梯队”网络博主,运用“线上+线下”立体安全宣传模式,开展全民性“电动自行车用车安全”宣讲活动,掀起一股“学习热潮”。
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何海兵认为,电动车管理是小区公共问题、公共事务,如果只靠开展巡查劝阻等单向管理,始终是被动的,要让其变成居民自治的实践,形成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时形成一定规范,让人人共担责任风险,才能共同建设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