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天博体育《灌篮高手》三十年后日本篮球走向亚洲之巅

2024-03-24 20:41:1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天博体育《灌篮高手》三十年后日本篮球走向亚洲之巅随着中国男篮在本届篮球世界杯小组赛第二轮中输给南苏丹,中国队直通2024巴黎奥运会,也只剩下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作为对比,在赛前被人们认为分到了「死亡之组」的日本,却在逆转战胜芬兰后,正朝着自己的又一次奥运之旅大步向前。

  1990年,一部《灌篮高手》的悄然问世,让篮球这项当时在日本没有什么人气的项目,直接成为了本土最热门的运动之一。众多日本小孩的兴趣点开始转向篮球,井上雄彦塑造的「湘北」鼓舞了无数少年,为日本篮球埋下了一个颗种子。

  30年后,当《灌篮高手》剧场版走入院线,习惯了樱木花道或者流川枫两大人气角色主线视角的粉丝们,惊讶于电影选择了「湘北五虎」中存在感较低的宫城良田之口,重新讲述万众瞩目的「全国大赛」。

  而就在电影上线的芬兰球星马尔卡宁,投中那记致命的三分球,带领日本男篮击败对手拿下本届篮球世界杯上亚洲球队的第一场胜利,无数网友们在论坛中感慨:「这场球,就连井上雄彦都不敢画出来吧!」

  在这之中,既有微妙的民族情感等因素,也少不了赛场内的原因:对于中国球迷而言,在过去很多年中完全没有资格与中国男篮相提并论的日本队,却在最近逐渐成为了潜在的最大对手之一。

  1930年日本篮球协会正式成立,但直到1967年日本的篮球联赛才开始运营,并且球队多为大型企业创办,形态上更类似业余篮球。

  尽管火遍了整个90年代的《灌篮高手》,带动了日本篮球开始推行职业化,但与火爆的足球和棒球相比,篮球在职业层面仍然几乎无人关注,境遇尴尬。曾经有日本篮球界人士吐槽:「在日本,篮球是仅次于棒球和足球注册人口第三多的体育项目,但是媒体却基本不怎么报道篮球,甚至还不如冰壶有人气,联赛的新闻就一行,没有比这个再让人感到愚蠢的了。」

  更致命的是,到2005年因为在职业化问题上产生分歧,由琦玉和新泻两支队伍带头,日职篮为JBL和bj联赛。

  拥有12支球队JBL联赛主要采用FIBA的规则,后台多为丰田等巨头企业,在2013年更名为NBL;而bj联赛则吸纳了24支球队,由日本职业篮球联赛这个机构进行推动,主要采用NBA的规则,职业化、市场化程度较高。

  这使得日本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拥有两个职业联赛的国家,触犯了国际篮联制定的「一个会员国只能拥有一个篮球联赛」的规定。2008年国际篮联就职业联赛问题对日篮协发出警告并要求整顿,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日篮协主席同年10月闪电辞职。于是在2014年,FIBA对日方下达了无限期停赛处分(实际上持续了1年),禁止其参加任何国际比赛。

  危难时刻,日本篮球协会决定吸收日本足球的成功经验,聘任有「日本足球之父」之称的川渊三郎成为新任日本篮球协会主席,而篮球协会的事务总长(秘书长)则给予了担任日本足球J联赛常务理事的大河正明。

  在出任日本篮球协会主席伊始,川渊三郎就对日本职业篮球的发展进行了彻底的改革梳理,裁撤了近90名在篮协任职的日本篮球界人士,同时将长期内耗的两大职业联赛合并,主导组成新的日本职业篮球联盟B.LEAGUE(简称B联赛),让国际篮联取消对日本篮球的全球禁赛制裁。

  在三个月的时间内,B联赛获得了当时NBL和bj联赛共47支队伍的加入申请,而改过自新后的B联赛分为1级和2级两个梯队,每级18支队伍,每队季度比赛60场,规模初显。

  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球迷关注篮球,扩大这项运动在日本的影响力,B联赛在成立之初把赛事「娱乐性」作为一大卖点,力求不管比赛结果输赢,都要让观众觉得好玩、好看。

  在川渊三郎的谋划下,B联赛借用了足球J联赛的成功模式,如严格执行俱乐部准入制,寻求雄厚大企业的财力支持,俱乐部商务开发保持独立性,建立明确的升降级制度,大量引入归化球员,俱乐部青训培养混血球员,资金力量支撑本土球员留洋等一系列举措,让日本职业篮球从内忧外患之中得到自我救赎。

  而在赛场之外,B联赛还立足于联赛文化建设突出了定番的T恤、围巾、手帕以及限定款手表等周边产品,甚至在B联赛首个赛季总决赛,还邀请到井上雄彦为赛事制作了特别插画。

  事实上,早在2006年,井上雄彦就拿出作品的部分版税设立了《SLAM DUNK》奖学金,该奖学金用来每年资助一至两位具有篮球天赋的日本高中生到美国留学。

  可贵的是,井上雄彦并没有给这份奖学金冠以多么厚重的使命感:「并不是抱着让某个选手留学去NBA打球作为绝对目标,因为选手肯定会遇到瓶颈。他们在去过美国之后再回来为日本篮球界做点事情也可以,这对日本篮球界整体水平的提高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所以这个奖学金一直坚持到现在。」

  从2008年到2022年,共有14位留学生 作为奖学金获得者前往美国,虽然没人成为日本国家队成员,更没有一人拥有闯入NBA的资质,但14位留学生大多成为职业球员,将美国的篮球理念带回到日本,带动了本土篮球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为日本篮球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溯过往,日本篮球真正找到前进的方向,不过短短10年而已。但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飞跃式的进步,并在老一批球员淡出舞台后,依旧能够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助推运动水平不断发展,背后与本土教育所构筑起的体育积累,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常言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日本的篮球体系建设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个起点,就是日本在上世纪70年展学业减负的「宽松教育」。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日本正处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家庭收入的增加,社会发展的加速,让人才竞争逐渐激烈,也渐渐让学生的学业压力陡然增长,随之而来是整个日本社会对「减负」的呼声越来越高。

  于是,在1972年,日本教职员组织(日本教育工会)提出了「宽松教育」的概念。希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并通过增强体育、美术、音乐以及科技等综合素质教育,释放青少年对兴趣与个性的追求,学习评价标准也逐渐向综合性转变,引导教师与家长更看重综合素质评价。

  这样的背景下,让原本在日本的教育体系里,就被视为重要环节的体育,也被日本国民提升到更高的位置,开始着手增进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大规模地开展体育教育。

  1989年,日本在修订的初高中《学习指导纲要》中提出,「参加学校运动部活动可以代替必修俱乐部活动的部分或全部学分」。这一规定,为建立学校运动部门与活动的教育地位奠定了基础。

  从小学开始,学校不仅鼓励、甚至会「强制」学生们参加一项运动的体育运动,即使学校不强制,家长们父母也会积极引导,鼓励孩子们参加体育活动,而如果某位同学没能积极参与「部活」,甚至会被视为异类,难以融入校园群体。

  在此之后,配合社会层面上众多针对校外体育场所、家庭与社区联动以及体育俱乐部建设发展的诸多政策,在「宽松教育」之下,当学生们有了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校园体育的开展也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日本的体育开展如此火热,可以说是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集合产物。社会民众以及相关部门对体育教育的重视,还有「终身体育」的理念与诸多政策的推行,而聚焦校园的「宽松教育」,则是为这种体育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与基础。

  从日本篮球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绝对没有直通的捷径。

  无论窥探哪个国家的篮球发展曲线,一个共同的规律是:只有踏踏实实的从基层做起,做校园、青训、草根做起,尊重体育的规律,给教育以空间,就一定可以收获效果,带来成绩。

  将视角拉回中国篮球。作为正在飞速发展的新势力,日本篮球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但我们不要因为日本队的一场胜利,或者中国队一场失利,就开始从竞技到商业进行过度反思。

  中国篮球,想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更加需要对先进的东西兼收并蓄,而不是现在就得出一个觉得自己能说通的所谓结论和方向。

  过去几年,小篮球、村BA天博TB、三人篮球、女篮,在很多领域我们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且还在不断扩大战果——这充分说明,中国篮球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纵观以往案例,一次重大失利最容易动摇改革方向,而恰恰是那些惨痛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半途而废就会赢来更彻底的失败。

  中国篮球处于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要想把它搞好,非一两人之力所能及。就像2014年遭到全球禁赛的日本队,没人会想到仅仅不到10年后,他们能成为新一支战胜欧洲球队的亚洲队。

搜索